刷爆小红书的「网红酒店收割机」们,集体破防了。
排两小时队等电梯就为拍张高空泳池照;花半个月工资住进全镜面设计的「光污染」房间;跟着博主推荐打卡却发现实景和滤镜差出三个色号......
年轻人开始把「酒店刺客」刷上热搜,声称再也不愿再做「九宫格冤种」。
据美团数据显示,去年那些靠网红设计出圈的酒店,开业刚满8个月,就有67%的酒店入住率直接砍半。更狠的是小红书上「酒店避雷」攻略播放量暴涨三倍,现在搜「网红酒店」,关联词是「照骗」,第二居然是「转让」。
当消费者厌倦了为「出片率」买单,酒店业不得不直面灵魂拷问:在流量狂欢退潮后,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,才能将转瞬即逝的「网红效应」锻造成打败时间的长红生命力呢?
网红的尽头,是下一个网红
无边大泳池、全景玻璃房、沙漠星空房、打卡标志物……
这些场景构筑了我们对于网红酒店的刻板印象。
似乎只要颜值高,好出片便能掌握流量密码。然而流量时代风谲云诡,一不小心,便成为上一个网红。
起初大家会被网红酒店打出的「噱头」所吸引,而当好奇、新鲜感褪去,大家会转头寻找下一个网红酒店。网红的尽头,是下一个网红,这一点在社交媒体时代似乎已成定论,也让大多数网红酒店陷入困境。
作为流量时代的产物,「网红」一词并非全然不好,尤其是在酒店业。运用得当,这一模式可以帮酒店迅速获得关注度。只是它更易被模仿,争相模仿的后果是同质化。当满大街「ins风」、「诧寂风」横行,大家难免审美疲劳。
一味靠博取眼球而立世的酒店,难免会陷入价格战或流量争夺的恶性循环之中。
在「流量狂欢」中保持清醒
从「网红」到「长红」虽非易事,但那些真正立于浪潮之巅的酒店,却都有一个共性——不仅拥有细致的服务和够格的软硬件设施,更重要的是不会迷失在巨大的流量中,而是时刻在「流量狂欢」中保持清醒。
它们深知酒店业的战场,不在热搜榜上的昙花一现,而在于对酒店文化的价值深耕。
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曾凭借巨型水族馆引人注目,一开业便瞬间火爆社交网络。如今开业七年,它并没有被大家遗忘,甚至还连续三年蝉联三亚亲子度假榜单榜首。而这一切要归功于酒店对儿童看护服务、海洋文化课程等深层价值的持续投入。
松赞酒店通过环线旅行的方式,重新解构了藏式生活仪式,将一座座建筑空间转化成文化叙事的场域;安缦酒店的「目的地体验师」制度,则证明服务人员已然成为在地文化的传递者;成都博舍将川西民居结构与现代设计融合,每年举办非遗手作市集,让建筑成为城市文化地标;曼谷The Siam酒店为每位客人定制专属香氛,用嗅觉记忆强化品牌印记;日本虹夕诺雅则将「山居美学」贯穿从入住仪式到夜床服务的每个触点......
以上每一间酒店,开业初都曾在社交媒体登上文旅榜的热门,可谓是当时的「网红酒店」。
但能够让它们在时间洪流中存活下来的,不止是足够独特选址、设计和服务,还有其背后传达出的深厚的文化价值。
据STR Global统计,具备了这些文化体验属性的酒店,游客复购率相较于普通网红酒店要高出47%。如此看来,网红酒店想要破局流量陷阱,从「网红效应」到「价值深耕」的转变必不可少。
此外,酒店的生态融合也成为重构酒店业的重要筹码。据仲量联行报告指出,具备生态融合能力的酒店抗风险能力会提升60%。
在阳朔糖舍,废弃的老糖厂被改造成工业风艺术空间,酒店和艺术的碰撞融合,使其更具历史人文的深度。
而杭州木守西溪酒店选择化身为湿地生态教育基地,为大家带来新的生活体验。
新加坡金沙酒店则通过迭代空中花园的功能,为酒店持续带来场景上的新鲜感。
这些酒店存在的意义,不仅仅是收获大家住宿体验上的赞美,它们还有昭示着行业新趋势的能力。以酒店为载体,告诉我们,这个行业正从住宿场所进化成为承载大家生活方式的枢纽。
未来酒店竞争,本质是住客心智的争夺
如果说酒店行业的竞争之前是靠软装和硬件,那么未来将会是内容营销和整体能力的一场竞争。
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,酒店靠内容营销来「破圈」越来越难,无论是对OTA渠道的过度依赖,还是同质化内卷导致用户的审美疲劳,都足见酒店行业内容营销上的枯竭。如何通过内容营销打造品牌记忆点、激活用户黏性,越来越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。
文化赋能:用「非遗IP」撬动情感共鸣
万达酒店通过「瑞食记」「冬至点灯」「暄和万集」三大IP,将二十四节气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入餐饮、节庆活动中。例如,立夏时推出「孝感米酒+茉莉冰粉」的时令早餐;冬至联动全国酒店举办非遗市集,春节期间引入糖葫芦、剪纸、火鼎公婆表演等民俗体验。这些内容不仅提升了客单价(春节市集带动餐饮收入增长30%),更通过文化共鸣吸引年轻客群,使90后用户复购率提升25%。
跨界内容共创:打破行业边界,制造「社交货币」
希尔顿酒店集团此前曾与当代艺术家合作,将酒店大堂改造为艺术展厅,推出「艺术主题房」,并联合小红书发起#睡在美术馆#话题。据统计,活动期间相关笔记曝光量超500万,有效帮助酒店周末入住率提升40%。
短视频与直播:从「种草」到「拔草」的流量闭环
2025年,延续此前势头,短视频无疑会是酒店内容营销的核心战场之一。很多酒店通过抖音直播「开盲盒式探店」,实时展示客房细节、餐饮服务,一场直播便能促成数量可观的订单。
说白了,酒店内容营销的「破圈」方法论是从文化赋能到流量裂变,但目标是「品牌资产化」,未来的酒店竞争,本质是用户心智的争夺。内容营销不应止步于短期流量,而需构建「文化符号—情感连接—消费习惯」的闭环。正如万达酒店集团通过非遗IP实现「文化溢价」,希尔顿酒店集团靠跨界艺术打破行业边界,它们无一不秉持着内容为品牌服务的理念,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穿越周期,实现长效增长。
当Z世代消费者开始用「体验」替代「打卡」,酒店业的竞争才算回归本质:不是贩卖空间印象,而是制造文化记忆。唯有将空间符号转化为可持续的价值载体,才能在流量浪潮中获得真正的竞争力。毕竟,能打败时间的从不是网红爆款,而是那些将地域文脉转化为当代生活提案的「文化转译者」。
从「网红」到「长红」,酒店需以文化为魂,服务为根,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坚守长期主义。唯有将流量转化为情感认同与品质承诺,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未来,酒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是「被看见」,更是「被记住」与「被需要」。
(本文转载:酒店圈儿)